當前位置:便民生活網 > 網站新聞 > 新聞頻道 >  屠呦呦: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屠呦呦: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發布時間:2015-10-06 12:01:24   來源:閆小青/京華時報(北京)  瀏覽:   【】【】【

                                          下文引用自--閆小青
                                          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這位中國女科學家,以表彰她發現青蒿素,顯著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一片叫好聲的同時,圍繞屠呦呦的爭議也由此展開,政府大規模項目的成果歸功于一個人是否妥當?一位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留洋經歷、非兩院院士的“三無教授”摘得諾獎又打了誰的臉?
                                          繞不開的“523項目”慢慢被揭開,只是在那個年代,屠呦呦作為科學家的人生無法因其貢獻而閃光。



                                          1.使命的緣起----523
                                          85歲的屠呦呦坐在家里看電視,才知道自己得了獎,“沒什么特別的感覺,有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屠呦呦語氣平靜,“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是中國全體科學家的榮譽”。
                                          屠呦呦的幾句話,便將時間拉回了那個秉持集體主義的特殊歷史時期。
                                          1967年,一個由全國60多家科研單位、500多名科研人員組成的科研集體,悄悄開始了一項特殊的使命,代號“523”,志在幫助北越政府“打擊美帝”,研究的指向正是——防治瘧疾新藥,因為1960年代的東南亞戰場上,瘧原蟲已經對奎寧類藥物產生了抗性。
                                          全國60多個單位的500名科研人員參加了這個秘密軍事科研任務,屠呦呦就是其中的一員。頭發花白的屠呦呦還清楚地記得,自己當年參與的研究工作,是一場“軍民大聯合的項目”,“當時大家都是很協作,不分彼此的!睅啄昵,屠呦呦這樣回憶道。
                                          由于處于“文革”時期,部分資深科研人員只能“靠邊站”,1969年,當時還是初級研究員的屠呦呦被任命為“523項目”研究組的組長。
                                          39歲的屠呦呦遵循毛澤東主席“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的指示,開始著手從中草藥中發現新的抗瘧藥。她查閱了大量的古代醫學書籍和民間的藥方,尋找可能的配方。幾年時間,她“幾乎把南方的老中醫都采訪遍了”。
                                          青蒿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進入了屠呦呦的視野。
                                          這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兩千年前的中國古醫書中就有入藥的記載。在公元340年間,東晉醫書《肘后備急方》中記錄了一個“治寒熱諸瘧”的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 絞取汁,盡服之”。
                                          不過,在第一輪的藥物篩選和實驗中,青蒿提取物對瘧疾的抑制率只有68%,還不及胡椒有效果。在其它科研單位匯集到523辦公室的資料里,青蒿的效果也不是最好的。在第二輪的藥物篩選和實驗中,青蒿的抗瘧效果一度甚至只有12%。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青蒿并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
                                          屠呦呦不甘心,她反復思考為什么青蒿古方記載和中藥常用的煎熬法不同?
                                          “溫度!這兩者的差別是溫度!很有可能在高溫的情況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壞掉了。如此說來,以前進行實驗的方法都錯了!蓖肋线狭⒓锤挠梅悬c較低的乙醚進行實驗,她在60攝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1971年10月4日,那是第191號樣品! 在190次失敗之后,1971年屠呦呦課題組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
                                          1972年,該成果得到重視,研究人員從這一提取物中提煉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后來被廣泛應用。
                                          而相比龐大的“523項目”,屠呦呦的名字卻從來不為人所知。即使青蒿素的研究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并且在中國香港和泰國都獲了獎,也鮮少有人探究,這些“集體榮譽”的背后,研究人員的個人努力。


                                          2.高光下的非議
                                          終于,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醫學獎評選將屠呦呦的名字第一次推向了幕前,也戲劇性地像為諾獎預演一樣,讓這位年邁的科學家一朝處于榮譽的非議之中。
                                          2011年9月24日2時,81歲的屠呦呦登上了2011年度拉斯克醫學獎的領獎臺,斬獲臨床醫學研究獎,那是彼時中國生物醫學界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獎項。
                                          在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個靠“洞察力、視野和頑強的信念”發現了青蒿素的中國女人。而國人卻發現了這位被世界認可的卓越女科學家既沒有博士學位、留學經歷,也不是兩院院士,只是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員。
                                          于是,一些針對“三無教授”的非議和爭論接踵而至。
                                          《科學》雜志的網絡報道稱:“拉斯克獎重新點燃一個爭議:是否應該把研發出強有力的抗瘧藥物——這個文化大革命期間政府一個大規模項目的成果——歸功于一個人!
                                          普遍的觀點是,現在已經無從證明屠呦呦是發現青蒿素的主要貢獻者。由原全國“523”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張劍方主持編寫的《遲到的報告》一書強調:“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國科技工作者集體的榮譽,六家發明單位各有各的發明創造。但可以斷言,從傳統醫藥中,用現代的科技手段研制成功一種新結構類型的新藥,發明證書上的六個單位中,無論是哪一個單位,以當時的人才、設備、資金、理論知識和技術,哪一家都不可能獨立完成!
                                          有據可考的是1978年,“523”項目的科研成果鑒定會最終認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國科技工作者集體的榮譽,6家發明單位各有各的發明創造”。在這個長達數頁的結論中,只字未提發現者的名字。
                                          當年大協作的“523”項目以“勝利完成”而告終,然而貢獻的歸屬卻在后來的幾十年中卻爭議不斷,屠呦呦則被很多人認為“不夠淡泊名利”“個性執拗”。
                                          2009年,屠呦呦編寫的《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一出版,就因為引文署名的細節而招致批評: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組和研究成員的作用。反對者認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項目中的作用。
                                          針對這一爭議,拉斯克醫學獎給出了解釋,屠呦呦是第一個把青蒿素引入523項目組,第一個提到100%活性,第一個做臨床實驗,這三點中的任何一點都足夠支撐她得這個獎?梢娺@個獎項注重科學發現的思維,而不在乎是誰做的。
                                          曾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饒毅在《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的文章中給出了比較中肯的觀點:“雖然對于青蒿素的歸屬問題爭議不斷,但有三點毋庸置疑:首先,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對于發現青蒿的抗瘧作用和進一步研究青蒿都很關鍵;其次,具體分離純化青蒿素的鐘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組的成員;此外,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組是在會議上得知屠呦呦小組發現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瘧作用以后進行的,獲得純化分子也晚于鐘裕容!
                                          四年后,并不認可集體成就的諾貝爾獎,再次把獎項頒給了在青蒿素研究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個人。

                                          “畢竟,個體才能作出發現,而不是組織。在組織和機構變得愈發重要和有權力的時代,從中辨識出真正具有創造力并改變了世界的個體也變得愈發重要!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組委會秘書格蘭•漢森(Goran K. Hansson)說。



                                          下文引用自--京華時報(北京)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消息傳出后不久,一則“熱烈祝賀北大校友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消息就迅速在“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招生辦”等多個北大官方微信公眾號傳播。


                                          消息稱,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選擇藥物學系生藥學專業為第一志愿。


                                          早在2011年9月,屠呦呦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之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前任院長饒毅就高度評價過屠呦呦的研究工作: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發現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因為她的研究組第一個用乙醚提取青蒿,并證實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瘧作用。


                                          北大發布的消息稱:“恭喜北大校友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本土中國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人物


                                          從事中西藥結合等研究


                                          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寧波!斑线下锅Q,食野之蘋”,《詩經·小雅》中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選擇藥物學系生藥學專業為第一志愿。她認為生藥專業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藥領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學4年期間,屠呦呦努力學習,取得了優異成績。在專業課程中,她尤其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極大的興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學畢業,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接到了一個“中草藥抗瘧”的研發任務,代號523,成了當時研究防治瘧疾新藥項目的代號。屠呦呦加入了中醫藥協作組,與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一同查閱歷代醫藥記載,挑選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抗瘧疾藥方,并實驗這些藥方的效果。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為用沸點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1971年10月4日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獲得對鼠瘧、猴瘧瘧原蟲100%的抑制率。


                                          1977年,她首次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撰寫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于《科學通報》,引起世界各國的密切關注。1980年屠呦呦被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無留洋背景院士頭銜等


                                          被稱為“三無”科學家

                                          2011年9月,屠呦呦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當時獲得的世界級最高大獎。屠呦呦填補了華人十年未獲此獎的空白,也成為了第一位在中國獨立完成研究的獲獎者。
                                          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當時的媒體報道稱為“三無”科學家。
                                          獲得拉斯克獎后,幾十年如一日潛心科研默默無聞的屠呦呦一時間名滿天下,當時已81歲的屠呦呦首次在國內公開亮相。
                                          在當時的采訪中,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發現,不是一個人的成績,是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參與這項研究,都做出了貢獻。這也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一項榮譽!


                                          屠呦呦曾向媒體介紹,研究的難點在對青蒿科屬的選擇上,到底應該是哪種植物、提取方法上也需要突破。后來,屠呦呦受葛洪《肘后備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漬,絞取汁服”的啟發,改進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醚冷浸法低溫提取,最終獲得成功。


                                          □成就
                                          青蒿素復方藥物
                                          對惡性瘧疾治愈率達97%
                                          瘧疾是世界性傳染病,每年感染數億人,并導致幾百萬人死亡。上個世紀60年代,引發瘧疾的寄生蟲——瘧原蟲對當時常用的奎寧類藥物已經產生了抗藥性,影響嚴重。1967年5月23日,在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領導人的親自指示下,中國政府啟動“523項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結構、克服抗藥性的新型抗瘧藥物。


                                          在當時極端艱苦的科研條件下,中國7個省市、60多家科研機構、超過500名科研人員協力攻關。屠呦呦所在的團隊于1969年參加“523項目”。1971年,屠呦呦受到中醫藥典籍啟發,提出用乙醚低溫提取青蒿有效成分,并且報告了青蒿提取物的抗瘧效果。次年,“523項目”研究人員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瘧成分青蒿素。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能迅速消滅人體內瘧原蟲,對腦瘧等惡性瘧疾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青蒿素類藥物可口服、可通過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甚至可制成栓劑,使用簡單便捷。但為了防范瘧原蟲對青蒿素產生抗藥性,目前普遍采用青蒿素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的復方療法。
                                          作為“中國神藥”,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擊瘧疾顯示了奇效。2004年5月,世衛組織正式將青蒿素復方藥物列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英國權威醫學刊物《柳葉刀》的統計顯示,青蒿素復方藥物對惡性瘧疾的治愈率達到97%,據此,世衛組織當年就要求在瘧疾高發的非洲地區采購和分發100萬劑青蒿素復方藥物,同時不再采購無效藥。
                                          “中國神藥”給世界抗瘧事業帶來了曙光。世界衛生組織說,坦桑尼亞、贊比亞等非洲國家近年來瘧疾死亡率顯著下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廣泛分發青蒿素復方藥物。僅在贊比亞,由于綜合運用殺蚊措施和青蒿素類藥物療法,2008年瘧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據世衛組織統計,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個非洲國家的青蒿素類藥物覆蓋率達到100%,另有5個非洲國家覆蓋率為50%至100%。而在2005年,僅有5個非洲國家的青蒿素類藥物覆蓋率為50%至100%。

                                          責任編輯:
                                          相關評論我來說兩句
                                          快速搜索 :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免费大片av手机看片高清|人妻 在线 无码|免费的黄色网站一区二